加密货币要挖矿吗现在,技术原理、市场动态与未来趋势解析

小编

亲爱的读者们,你是否曾在某个深夜,被比特币、以太坊这些加密货币的名字勾起了好奇心?你是否想过,这些数字货币背后的“挖矿”究竟是个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看看加密货币挖矿现在到底是个啥情况。

加密货币挖矿:一场无声的战争

想象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机器,它们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发出嗡嗡的响声。这就是加密货币挖矿的场景。不过,现在的挖矿可不像以前那么“豪放”了。

以前,挖矿就像一场逐水草而居的迁徙,冬天在西北靠风电,夏天在西南靠水电。动辄几千台机器,塞进荒漠里的铁皮房,建在四川河流边,昼夜轰鸣,吃电如山洪。但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挖矿活动已经从深山老林搬进了城市的写字楼。

轻量挖矿:城市里的“安静”矿场

你可能会好奇,这些城市里的“安静”矿场是如何运作的?其实,它们就是一些普通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几台设备,没有风扇的轰鸣,也没有线路板的烧焦味,只是默默地算,默默地产出Token。

这种轻量挖矿的方式,其实是近年来行业内部在监管高压下自然演化出来的一种状态。一方面,受制于政策风险,大规模部署早已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很多新项目放弃了比特币式的PoW路线,转向更低功耗的PoS、分布式存储、边缘计算类机制,挖矿本身的物理形态也变得“隐形”了。

灰色地带:合规与非法的边缘

从合规视角看,这其实就是个典型的“看不清”的状态——设备合规、网络合规、运行节点本身也不违法,但它的收益方式、激励逻辑,却又确实属于加密货币的范畴。你要说这不是挖矿,好像也不能完全撇清;你要说它非法,又缺乏实质违法特征。这就给了行业一种微妙的生存空间:在灰色地带里持续运行,不大不小,不吵不闹,但确实还活着。

监管之路:从打击到规范

要真正理解这个现实,还得从中国关于挖矿的监管路径讲起。早在2021年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系统性的“清矿”行动。新疆、内蒙古、四川等传统矿区率先响应,陆续发布限电通知、清退矿场。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这类活动能耗大、碳排高、贡献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双碳”目标。这个定性在当时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彼时比特币主导的PoW机制确实是高能耗、高密度的代表,用电量一度超越一些中等国家,而这些电力很多来自“灰色”电源。

技术演化:从PoW到PoS

但随着行业技术演化,很多加密项目不再依赖PoW算法,而是通过PoS、DPoS、分布式存储等方式进行网络维护,这种模式下所需的计算资源显著降低,部署场景也逐渐从郊外铁皮房转向城市写字楼。

安哥拉:严打加密货币挖矿

而在遥远的非洲,安哥拉对加密货币挖矿的态度更是强硬。2025年6月,安哥拉司法部门将于罗安达地区法院启动首批加密货币挖矿案件的审判,涉及52名中国公民和1名安哥拉公民。这53名被告因涉嫌非法挖矿,可能面临3至12年的监禁。

安哥拉媒体报道称,近年来,加密货币挖矿在安哥拉迅速蔓延,尤其以中国公民为主导。据《新报》报道,非法挖矿活动在多个省份愈演愈烈,刑事调查局(SIC)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马来西亚:非法挖矿致电力盗窃激增

而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非法加密货币挖矿活动也引发了电力盗窃的激增。马来西亚国家能源公司(Tenaga Nasional Berhad)2025年5月12日发布声明称,2018年至2024年间,该国与非法加密货币挖矿相关的电力盗窃案件从610起激增至2,397起,增幅达300%。

这些通过篡改电表窃取补贴电力的行为已对电网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并导致公司损失数亿美元。近期马来西亚当局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联合执法行动,查获多起非法挖矿案件。

俄罗斯:矿工迁往北方地区

而在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叶夫根尼·格拉布恰克表示,考虑将加密货币矿工迁移至北方能源富余地区,并引入电网定价机制。此举旨在利用原油开采后遗留的电力基础设施资源,避免浪费,并减少对地方电网的